标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史
标准和标准化从人类文明的一开始便出现了。比如,人们从采集粮食做食物到种植粮食,就是个标准化的过程。后来,石器、青铜器的制造加工,都是标准化的过程。
但说起标准和标准化真正的历史渊源,就要从大秦的《度量衡论》说起:早在2200多年前,秦国为一统天下,实行度同衡、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相李斯最早通过标准化的方法帮助大秦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设郡县、置礼仪、修驿道,一套完整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由此形成,才有了泱泱大国不断发展的历史,奠定了今天中华大一统的文化。
秦国将长度、重量、容器统一,由国家制定标准校正。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标准”,而且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到什么程度呢?违反这个标准就要被处以极刑。当年,还规定了制造兵器的工艺规范,这个工艺规范就是产品标准,并且兵器上要刻上工匠的姓名、生产日期,这便是一个品牌。
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看
近代标准化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初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最初在企业内部出现了采用专业分工和协作的方法,解决零部件的通用性问题和互换性问题,这就成为企业中最早的标准化。也就是说,企业标准化最开始是从零部件的统一化和互换性开始,后来逐渐发展为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过程中的统一化、简化、模块化、零部件的互换性等企业标准化的基本形式。
例如1841年英国工程师惠特沃斯提出的统一的螺纹尺寸制度,即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的“惠氏螺纹”螺纹尺寸标准,被人们认为是现代标准化的开端。螺纹标准对于工业化应该说是标准化的里程碑式的标准,也是标准连接世界的一项重要范例。
从标准化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看
由于标准化逐渐成为西方工业化的基础,来自普通劳动者自下而上的技术革新,使生产工序日益标准和连贯,“工厂化”的新型生产方式开始出现,技术、生产、市场形成了崭新的链条,推动了原始手工作坊式的落后生产方式开始向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例如18世纪末,机械工程师惠特尼运用互换性原理,选择一支标准枪为基准模型,分零件仿造,按专业化组织生产,这些零件在每支枪上都可以使用并可互换,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开创了标准化基础上的成批生产方式,引起了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并为现代化大批量流水生产奠定了基础。因此,惠特尼被誉为“美国标准化之父”。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技术标准是品牌的核心。现在全世界,5%的品牌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领先的技术标准(包括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高品质的产品、极高的知名度、崇高的声誉、领先的市场份额,其背后是标准与标准化的支撑。
例如中草药。中草药很难走向世界,被世界人民认同,重要原因就是中草药、中成药制剂,充其量是国家标准,做不成国际标准。由屠呦呦团队制造的青蒿素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是因为走了国际化路子,不再搞中药制剂,而是做中草药的提纯物。青蒿素的技术标准高明之处在于草药青蒿不使用水熬制剂,而是采用乙醚萃取技术,提纯制造、工业化生产,实际上是一个标准化过程,是一个大品牌,正是因为这项顶级的技术标准,才获得了诺奖。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yEIc_1aq4bPvLM32Qj2lg